「枉那李清照自稱才女,皆也是這般不知羞恥,荒淫放肆。競然才與和離,就與那袞王-趙檉成日的沉迷酒池肉林,賭錢押馬不知歲月。」
「男兒好色,性也,何其怪哉?官家此語點評,儘管有些偏公,但自古以來男為天,女為地。陰陽相合,本就如此。倒也說的過去,卻是那李清照有些不檢點了!」
「唉,這等人物競然還要開辦什麼大宋周報,據說那新興的才子朱四海也不知如何,讓其收賣了。競然意欲在其上發表《紅樓夢》也是怪哉!」
在一個文人和文官吐槽都能吐到看輕了皇帝的時代,不會因為皇帝的一句話,就讓有些人的嘴巴閉上的。
這不,也不知從何時起不少「正人君子「大罵李清照和朱子龍:不知羞恥,荒淫放肆。
不過,做為男人,朱子龍氣歸氣,但是冷靜下來後,其實卻是心裏感覺很爽。
原因無它,在「嘿嘿嘿「這件事上,男人多少有點曹操的情懷:寧我負人,毋人負我。
「全天下的女人,只要是和我以外的男人啪啪啪,那就是荒淫無恥。但是若是全天下的女人都和自己嘿嘿嘿,那只能說明,她們都很有眼光。「這就是男人們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建立的,冠冕堂皇的後宮夢想。
認真說起來,其實朱子龍心裏也多少有些這樣的想法。無關對錯,這是男人的天性也!
所不同的是,現在是別的男人妒忌他,而他是當事人。
因而,套用後世21世紀新中國老壇酸菜統一方便麵的廣告詞,那就是。這股酸爽,嗯,就是這個味,爽!
反觀李清照,剛開始也和朱子龍一樣很生氣。
但是,很快就讓朱子龍大掉眼鏡了。
她先是直接把朱子龍這邊新出產的果酒,大幹了二三十瓶。然後寫下了:「金尊倒拼了盡燭,不管黃昏,不如隨分尊前醉,莫負東籬菊蕊黃。「
諸如此類的詩詞出來,然後自稱詩興大發,要求朱子龍分期,全放到報紙裏面以後統統發表。
緊接着,把從快活林拉回來的仕女,下人,車夫等小夥伴們,加上朱子龍就在家裏開了個大賭場。並且靈機一動,發明了「命辭打馬「,要大家一起來玩,一打就是一個通宵。
朱子龍拿着打馬,嘴角直抽。因為這打馬像極了後世的麻將!
再回憶一下,立時一陣冷汗珠直冒。這才記起來,好像歷史上,這麻將的間接發明者,祖師爺還真就是李清照,汗!
-
這就是一個超級女汗子,後世的史官們(基本是男性),不斷地替李清照洗白。她必須冰清玉潔,因為她是個女人。因為那樣的形象,才屬合一個古代女才子在人們心中的印象。
朱子龍想了想,她若是男人,一定遠勝唐伯虎,留下一段「風流倜儻,放蕩不羈「的千古佳話。
就因為古代男婦不平等,一個女才子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。所以,史書上多有全是扭曲的歷史。這個時候,朱子龍很慶幸自己穿越過來了,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大宋,一個真實的李清照。
她也是人,也是女人,也要吃喝拉散睡,並且也愛錢,你愛好什麼,她也愛好什麼。
不管是大宋第一才女,還是孔夫子那個聖人,其實大家都一樣。
朱子龍相信她若活在後世21世紀新中國那個時代,作為一名女漢子,她的隨性和才華,估計也依然會遭到世人的謾罵和嫉恨。
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,中國歷代名人和他們的作品,在當世當代不會受到多大的好評。
而一但去世或者有什麼特殊原因發生,過一段時間後,這個名人和他的作品的名氣就會爆漲。以至於順帶的那個名人原本的缺點,也讓世人忘記了,或者有意識的洗白了。
或許這就是有中國特色的死者為大吧?
-
又一次兩頭跑,從李清照那裏回到李三娘和李瓶兒,上官師師這邊時。已經是深夜!
看着自己的幾個女人和她們的仕女們,都拿着數量不多的圓珠筆,還在寫個不停。朱子龍也沒打擾她們,就在邊上坐下了。
文化知識不多的李三娘,負責人事安排,反而比較空閒。
看見朱子龍回來坐在那裏,連忙親自出馬端來香茶,放下杯子低聲道:「二郎,這開封城中文人薈萃,找些人來些稿子,豐富一些報紙的其它版面如何。你設計的報紙這麼大張,光我們幾個,還有李清照那邊可對付不過來。再說,上面全是女子所著的詩詞和感想,以及一個話本內容,也過於單調了!」
朱子龍嘆息道:「三娘說的有理,只是這創刊號肯定是指望不上本地文人了,只能等下一期。這樣,你們和李清照負責寫一些詩詞,湊半個版面出來。剩下半個版面,作為徵稿啟事。一版的內容,直接抄邸報上的,嗯,不過內容弄成白話。第四版,就讓那個朱四海的長篇話本紅樓夢連載。」
「第五版,找來一些當地的人,就以徵文的形象,給予一定的錢糧獎勵,要些小道民間故事放到上面。」
朱子龍實在是不想把自己的大宋周報,搞成狗仔隊報紙。
可是,這年月能放上去的內容實在是太少了。不這樣,完全沒法吸引眼球,而且還得老百姓那邊多用白話字,少用什麼文言文,否則,誰TM的看的懂?
幸好,大宋的文盲率只有不到70%,而老百姓又喜歡你傳我,我傳你,一傳百,百傳萬。用上大白話寫報紙,肯定可以慢慢的傳開的。
若是全用文言文,或者換個朝代,估計朱子龍就是有再大的本事,也無法用這玩意來試圖嘗試掌控話語權。
以後來的清朝為例,260年期間共產生了152100個舉人,一年平均就產生585個舉人。還有人統計自清朝秀才數量約46萬人,童生約200到300萬人。
假設童生三百萬,秀才舉人進士五十萬,科舉的讀書人才350萬,不足大清人口的1%,即使再加上100萬隻讀書不考任何功名的人(雖然這絕對不可能),那也只是1%,如果再加上學新學的200萬,也超不過2%。
也就是說,清朝的文盲率為最少95-97%。一百個人裏面平均95-97個人連字都不認識,而那三五個會認識的,也基本上不會替老百姓說話。
----------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0.0203s 3.9894M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