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藤野先生過來之後,齋夫也幫白貴引薦了一下他,這才知道他是東瀛人,名叫做八平治,來自京都,鼻樑上也和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挺着眼鏡,是時務齋日語速成班的老師。
「藤野先生?」
白貴聽到這熟悉的稱呼,詫異了一下。
不過很快就轉為平靜了,這應該不是迅哥兒筆下的那個藤野先生。仙台的藤野先生可是學醫的,這時應該還是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教書。
1870年,為了徵兵、徵稅、製作戶籍等的需要,東瀛明治天皇頒佈了《平民苗字容許令》,後來又在1875年,頒佈了《平民苗字必稱令》,規定讓所有東瀛人必須擁有姓氏。但文化不高的東瀛平民只能採取他們熟悉的名稱取名,所以東瀛姓氏多見川、田、山、野等的字眼。
藤野,顧名思義,就是有藤的野外。
這也是東瀛人的大姓,類似於趙錢孫李一樣。
至於日文速成班的教師是東瀛人,這沒有什麼奇怪的,正如現在大部分的西文講師,也是西洋人一樣。很少有哪個留洋回來的留學生回國後,會「墮落」僅成為一個外語講師。
此時東瀛也只是堪堪擠入了列強的行列,國內平民生活不見得比清廷治下的百姓生活的好,平民時餓死也是常有的事情。然而學會中文的東瀛人只需遠渡到清國,就能尋得一件不錯的日文講師差事,得到豐厚的報酬。
「白桑,很歡迎你來我的班上學習,我這裏有講義,你可以先借用學習。」
聽到白貴是新加入他們日文速成班的成員,藤野八平治也很是高興。每多一人,他獲得的報酬也就相應多上一些。
他的漢語說的不錯,可一字一頓,像是卡住了的磁帶,擁有着東瀛人特殊的發音,和粵省人說普通話一樣,一聽就能聽出來,字正腔圓,但就是古怪。
藤野八平治補了一句,「教材都是特殊定製的,是沒有多餘的」
「多謝藤野先生。」
他起身鞠躬道謝,師道重禮,不能因為他是東瀛人就有偏見。
很快,這一頓飯吃完。
白貴先去藤野八平治居住的東廊寓所,借了一套講義,厚厚的一本書,兩三寸厚,牛皮封面,教材扉頁上的出版社是寫的日文,應該是東瀛出版的教材。
他出了師範學堂,買上了幾件點心,再去了講堂耳房,尋了齋夫,將點心送給齋夫,道謝今日的一飯之恩。
齋夫也很高興,他將白貴引到西圃的宿舍,尋了件人少的宿舍。
宿舍是大通鋪,可能是幾人一間,也可能是幾十人一間。本來按例,白貴這種免除學費的學生,是會睡到人多的宿舍。但齋夫在看到白貴投桃報李,就徇了私情,動用他手上的權力,調到了一件上等的宿舍之中。
說是上等,也只是人少了一些,採光好了一些。想要住單間,那是不可能的!
「這裏面的學生也是日語速成班的,你和他們是同班,也好多請教學問。」
齋夫說道。
師範學堂分為致道齋、求志齋、學古齋、興藝齋、時務齋等數個齋,齋內有數個學科。和後世大學中以學院專業劃分類似。這種劃分方式起源於宋朝胡璦的分齋教學法,也叫蘇湖教法,被後世地方學院所沿用。
進入宿舍,裏面正有一十七八歲的少年半躺在床鋪上,翹着兩條腿,疊在圍欄上,手上捧着一本雜誌津津有味的看着。
齋夫和他說了幾句,他也下了床鋪,很熱情的和白貴打起了招呼。
「有勞指教!」
兩人相互作揖,也通報了姓名。
這十七八歲的少年叫做劉明達,家裏是秦省的富商,做生絲生意的,其父在南方包了桑園,專門運回來賣給吳氏紗廠。
「白兄要是想買布,儘管可以告訴我,我去拿是有優惠的。」
劉明達將書冊夾在肋下,對白貴笑着說道,就徑直走出了宿舍,朝着講堂的方向走去。也快了要開課的時間了。
這時的商賈的地位可與幾十年不同了,一點也不輕賤。在西洋的影響下,大多數人的眼睛也向金錢看齊了,畢竟堂堂狀元都能辦廠做生意。
等劉明達和齋夫走後,他仔細一看,這間宿舍加上他,竟然只有兩人。
另外一人的床鋪,價值也不菲,粗藍洋布,棉花被子是絲綢縫的,里里外外,顯示着主人的闊綽。
「這應該是齋夫為了照顧我,特意挑的富戶子弟。」
白貴暗道。
師範學堂進來讀書的,雖然學生基本都不差錢,比普通老百姓有錢不少,但他們之間也是分檔次的。檔次不同,住的宿舍也不同。
他估計也是有賴於自己的案首身份,住在這裏,是不會有人置喙的。
……
白貴剛剛登記入學,監院給他放了兩天假。
他回到客棧。
周元等人已經在等候他了。
「教授我們英吉利文的教師,竟然是個紅頭髮的洋人,真是奇怪。」入了咸寧縣學的三人談着入學的趣事。
如藤野八平治一樣,教授英吉利文的也是個西洋人。
「紅髮人,會英吉利文,應該是蘇格蘭人!」
白貴吃着菜,說道。蘇格蘭人應該也是在國內混不下去了,來到清國當西文老師。這確實是個挺好的出路。上流的英倫紳士才不會跑到秦省這麼偏僻的地方,委屈在縣學中教授西文。
他們特意在酒樓中叫了一桌子菜,這次吃完之後,再有時間見面,就得到高等學堂放假的時候了。
「蘇格蘭人,不是英吉利人嗎?」
幾人饒有興致的聽着說話。
「在歐洲,神聖羅馬帝國還在的時候,黑頭髮才是最高貴的種族,現在的意大利人就是多黑頭髮的,他們是羅馬人的後裔,而現在金髮碧眼的西洋人是入侵西羅馬帝國的蠻族……」
「紅頭髮的蘇格蘭人最早是英倫三島的原住民。英吉利的本土是英倫三島……」
白貴本想以突厥和匈奴舉例,但突然想起現在還在大清,就打住了這處的話茬。
文化自信這種事情在後世看樣子是司空見慣的,誰也不會認為西洋人高了自個一頭,可在這個民族危亡的時候,鼓吹西洋化是極為常見的事情,又怎麼可能不會有崇洋媚外的傾向?
他可不想看到同窗變成這幅模樣。
「在《後漢書·西域傳》有過記載:其人民皆長大平正,有類中國,故謂之大秦……」
白貴見幾人不信,舉起史書中的記載。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0.0204s 4.0009M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