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9章 到底圖啥
文華殿中。
隨着李實的話說完,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。
這段時間以來,對於楊傑在草原的所作所為,朝中頗有非議。
有些人覺得,他的舉動讓草原陷入內亂,為大明贏得了安寧,但是也有些人認為,楊傑擅自行動,太過冒險,稍有不慎,可能會讓邊境再起戰事,甚至於,還有些人覺得,他挑撥脫脫不花兄弟鬩牆,有失大明的儀體,總之是眾說紛紜。
當然,天子的態度,一直都是很清楚的,那就是,楊傑是一定要保的!
這一點,從派遣楊洪領兵出京,再到為楊傑升官授勳,都可以看得出來。
但是,態度是一回事,邊境如今,畢竟因楊傑而導致了各個部落上門討要說法。
這件事情到底該如何解決,也是一個問題……
不過,對於這件事,天子也和剛剛一樣,並沒有讓群臣商議的意思,而是沉吟片刻,直接道。
「這件事情,既然是楊傑惹出來的,那讓他來處理便是,傳旨給楊傑,命他即刻趕赴宣府,協助金濂妥善處理邊境事宜。」
話音落下,在場頓時掀起一陣議論之聲,就連最前端的一乾重臣,臉上也閃過一絲意外之色。
他們知道天子信重楊傑,但是,卻沒想到,天子對他如此放心。
要知道,如今宣府的各大部落,提出的首要需求,就是讓大明交出楊傑。
這個時候,讓楊傑去宣府,而且,還是讓他協助金濂和這些部族交涉,這……真的不會當場打起來嗎?
相互對視了一眼,最終,俞士悅上前道。
「陛下,如今宣府局勢緊張,各部落對楊傑十分仇視,再加上他剛剛從草原而歸,關於草原諸事,又不少細節需要奏稟朝廷,是否,先讓楊傑回京述職,然後再另做安排?」
這話說的委婉,實際上的意思就是,楊傑出現在宣府,可能會造成不可控的後果。
所以,不如讓他先回京師,等到把詳細情況了解清楚,再做安排不遲。
這意思並不難懂,但是,天子卻仿佛沒聽出來一樣,搖了搖頭,道。
「楊傑此次奔赴草原,的確辛苦,但是,正因宣府局勢緊張,才更需要他立刻趕赴,至於述職之事,待一切事了,再回京面奏不遲。」
…………
在場的一眾重臣面面相覷,都感到有些無語。
他們想先召楊傑回京,就是為了問清楚具體的情況細節,好對應做出判斷和佈置。
真要是等一切都結束了,還問這些有什麼用?
見天子揣着明白裝糊塗,一幫老大人們一陣無奈,眼神交流了片刻,最終,王文不得不在眾人的注視下,上前道。
「陛下,此次韃靼各部齊聚宣府,便是為楊傑而來,如今若貿然讓楊傑前去宣府,恐令其情緒激化,生出亂事,故而,不妨先召楊傑回京,一是為詢問草原狀況,二也是藉此消息,看看韃靼各部的反應,畢竟,雙方沒有見面,總還是有緩衝的餘地,請陛下三思。」
朝堂之上,通常情況下,大家說話都是心知肚明,並不點透,這麼做的主要目的,是給雙方都留有餘地。
但是,現如今,天子硬要裝不知道,那麼,也就只能把話給挑明了。
和之前都是一些御史出面不同,這次說話的,是真正有分量的重臣,而且,又是天子一向寵信的天官王文。
所以,不少人還是抱有希望的。
但是,可惜的是,即便是王文出面,天子也只是沉吟了片刻,便道。
「天官顧慮的有理,不過,朕還是那句話,這件事情,是楊傑惹出來的,那麼,由他來處理,最合適不過。」
「至於諸卿所擔心之事,朕倒覺得不必,宣府乃是我大明重鎮,楊傑只要在宣府城內,安全總還是能保證的。」
「何況,昌平侯聲鎮邊軍,有他在宣府城中,這些虜賊輕易不敢輕舉妄動,就算是他們真的動兵進攻,以宣府如今的兵力,也不會有失。」
「所以,調回楊傑並無必要,便讓他親自去一趟宣府,將此事妥善解決之後,再回京師復命不遲。」
倒不能說,王文出面沒有作用。
作為百官之首的吏部尚書,又是天子的寵臣,他的話明顯在天子這,還是有用處的。
但是,也僅僅只是讓天子耐下性子來,解釋了自己這麼做的理由,並沒有讓天子改變主意。
當然,天子的這番話,對於在場的大臣們來說,其實說服力並不強。
因為就連天子剛剛也說了,這些韃靼部落,是有可能衝動之下,舉兵南侵的。
只不過,以宣府的兵力,韃靼如今的力量,很難取勝而已。
但是問題就在於此。
對於一眾大臣們來說,他們所求的,是儘可能的避免開戰,因為一旦開戰,局勢就會變得不可控制。
雖然說,以韃靼如今四分五裂的局勢,大明應付起來並不會太困難,但是,畢竟戰事一起,牽涉的是方方面面。
一旦楊傑去了宣府,那麼開戰的可能,就會直線上升。
這才是他們真正擔心的。
於是,底下一眾大臣期待的看着王文,希望這位天官大人能再勸兩句,但是可惜的是,王老大人本來就是在其他幾個重臣的眼神壓力下,被迫站出來的。
眼下,他勸也勸了,天子也給面子說了這麼多,他又不是于謙那個犟驢,傻兮兮的就知道跟天子頂嘴,自然是不再繼續上前,而是默默地拱手道。
「陛下聖明。」
隨後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,不再開口。
僅此狀況,底下的一眾大臣一陣無奈,心中的憂慮又多了幾層。
要知道,在此之前,天子的種種舉動,就很難讓人不懷疑,他老人家有想要開戰的想法。
如今對楊傑的安排,更是體現了這一點。
但是,問題就在於,現如今他們能用的手段,基本上都已經用盡了。
上回就有不少大臣勸諫,抬出了于謙,總算是把天子攔了下來,但是,從這些日子,天子讓兵部和戶部準備軍械糧草的舉動來看,也僅僅只是表面上熄了心思而已。
到了現在,于少保親自出面上奏,反而被降旨警告,王文作為百官之首,試圖勸諫,但是,也無功而返。
再接下來,如果真的想要阻止天子,那麼,就只能死諫或者扣闕了……
可是,就算不提這麼做的巨大風險,現如今,也沒有合適的機會。
看天子現在的意思,明顯就是在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,他老人家雖然暗中做着諸多準備,但是明面上卻並不表態。
既然沒有表態,那麼,就算是他們想要進行大規模的進諫,也無從着力。
如若放任局勢發展,尤其是楊傑出面去了宣府,一旦導致雙方有嚴重的摩擦,那不打也要打了……
這中間的關節並不難想明白,當時,最重要的是,天子對於自己的心思,似乎並沒有什麼要掩飾的意思,只要稍稍對近些時間發生的各種事情有政治嗅覺的人,怎麼也能察覺到一些,更不要提殿中這些在朝堂上沉浮多年的大臣了。
但是,明白歸明白,一時之間,他們卻也想不出什麼辦法。
難不成,真的要冒這個險?
一眾大臣愁眉苦臉的站在原地,苦苦思索着。
然而,就在這個時候,一道讓人意想不到的聲音,卻突然響了起來。
「陛下,臣有本奏。」
眾人循聲望去,卻見說話之人,竟然是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張輗!
這位張同知的身份,大家都是清楚的,雖然說文不成武不就的,前半生就是個妥妥的紈絝子弟。
如果單純從官職的角度來說,張輗在一眾武臣當中,只能算是中層。
但是沒奈何人家出身好,運氣又好,隨着張輔,張軏接連去世,新任的英國公張懋年紀又小,英國公府的大權,自然也就落入了他的手裏。
作為老牌公府,英國公府在軍中的人脈和影響力,自然是不容小覷的。
借着英國公府的勢力,張輗在朝中,不能算是舉足輕重,但是,至少也算是一號人物。
甚至於,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一點是,從當初太上皇南歸,到後來的太子出閣備府,這背後,都有英國公府的影子,至於始作俑者,既然張輗是英國公府如今做主的人,自然也就歸到了他的身上。
所以說,張輗本身的官職雖然不高,但是影響力卻不小,但是,也正因為他的官職不高,再加上為了不當出頭鳥,張輗在朝堂上,一般情況下都很少自己出面。
就算很多事情,大家都清楚和英國公府脫不了干係,但是,明面上,張輗卻實實在在的,就是作壁上觀,有限的幾次發言,也不過是敲敲邊鼓而已。
真正做主力在朝堂上出面的,要麼是寧陽侯陳懋,要麼是寧遠侯任禮,當然,最近這段時間,成國公朱儀也出了不少風頭。
可是這一回,這位張二爺竟然沒有假手於人,而是親自出面了,他到底要做什麼?
難不成,是要鼓動天子出兵?
一眾大臣不由皺起了眉頭,要知道,從勛貴的角度來說,只要打仗,那麼,他們必然會受到重用。
所以,打從張輗一站出來,不少大臣的目光當中,便帶上了警惕和敵視。
然而,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,張輗來到殿中之後,卻並沒有對邊境之事提起隻字片語,反倒是不緊不慢的從袖子裏拿出一份奏本,遞了上去。
隨着內侍將奏本遞到御案上,張輗亦隨之開口道。
「啟奏陛下,五軍都督府掌軍旅之事,為天下都司,衛所首領之衙門,亦為國之要害,然則,近年以來,軍府之中弊病叢生,不少武臣貪瀆庸弱,跋扈無狀,欺壓迫害官軍,欺上瞞下,胡作非為,實為國之大患。」
「陛下自登基以來,英睿明鑑,先改京營,再固邊軍,以莫大之膽魄,清查天下軍屯,實為武臣官軍之幸也。」
「然則,軍府為首領衙門,若不能革除弊病,則終為治標不治本之策也,臣受陛下信重,轉調軍府以來,已察得數名軍府官員不法之行徑,今具本上奏,請陛下命有司詳加察查,以正朝堂風紀。」
這番話聲音落下,朝堂之上,頓時掀起一陣低低的議論。
文臣這邊,驚訝於這位張二爺,竟然會在這個時候,提出要整頓軍府,而且,聽這意思,好像是已經有目標了,這是個什麼操作?
至於武臣這邊,同樣是一陣騷動,甚至於,比文臣這邊的動靜還大。
要知道,剛剛張輗雖然沒有明說,但是,從他的口氣當中就可以聽出,他上呈給天子的那份奏疏當中,一定有所謂的『不法行徑』。
一時之間,不少平素作風不端的武臣,都不由有些心虛。
當然,他們當中的大多數,也同樣在疑惑,這位張二爺,到底在發什麼瘋?
但是,緊接着下一刻,他們就明白了。
因為,就在張輗話音落下之後不久,緊隨其後,成國公朱儀便上前奏道。
「陛下,軍府積弊由來已久,如張同知所說,軍府掌軍旅之事,若不能運轉得力,則無論京營,邊軍,乃至各地衛所官軍,皆受其害,如今邊境動盪不安,軍府如此,何以應對邊境風險?」
「故此,臣以為,應當即刻命兵部協同五軍都督府,共同對軍府官員進行察查,若有瀆職庸弱之輩,應當即刻轉調降斥,如此,方可保各地官軍協調得當,以應對邊境諸事。」
如今,成國公府和英國公府的關係,幾乎是人盡皆知,先有張輗上奏,緊接着朱儀便出面附和,要說他們之前沒有商量過,鬼都不信。
當然,這並不是重點,重點是,從剛剛的朱儀的話當中,不少心思靈敏的大臣,都嗅出了一絲不尋常的氣息。
要知道,雖然朱儀剛剛說,整頓軍府,是為了應對邊境風險,但是,只要稍稍一想就可以明白,軍府可能固然積弊叢生,但是,遠遠不到難以運轉的程度。
所以,如果真的是為了應對當下的邊境局勢,那麼,最好的選擇,是維持軍府的現狀。
而一旦現在要整頓軍府的話,那麼就算速度再快,也勢必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渡期,這還不提新提拔上來的軍府官員熟悉政務的時間。
這麼一折騰,就算天子再想開戰,也必須要顧及到朝中的局面了。
得出這個結論之後,一幫大臣也感到十分意外。
照這麼說,張輗和朱儀此舉,竟然是在阻止天子動兵?
可是,他們這麼做,到底圖的什麼?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0.0433s 3.9884M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