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書第五倫王莽劉秀 第378章 五學

    測試廣告1

    承宮回鄉頗為低調,沒有跟任何人說,他不喜歡官員父老相迎,故人前倨後恭的場面,仍換上了貧賤時的補丁衣裳,只雇了個車夫,趕着一輛單車回到武功縣。一筆閣 www。yibige.com 更多好看小說

    他家太小,連車棚都沒有,只能停靠在家旁大槐樹下,正好妻子聽到馬匹嘶鳴走出來一看,沒料到丈夫竟此時回來,驚得手裏的瓢都掉地上了,驚喜後卻又別過頭去擦起眼淚來。

    因為不少鄉中閒人都說,承宮考上郎官,得了富貴,再不會回來了!

    「時間緊,考完就入了宮,直到今日才得空歸家。」

    儘管仍穿着粗布衣裳,但承宮整個人精神氣質有了明顯變化,昔日的窮酸儒生,如今卻是魏王身邊的紅人。短暫溫存過後,承宮還給妻子頭上添了一根東市買的銀髮髻,上頭綴着一顆珍珠。

    承宮也不避諱此物來源:「聽說此乃漢宮之物,也不知是哪位美人、嬪妃所戴,魏王撤離長安時,有百姓進宮裏拿的,近來天下大飢,關中也糧食吃緊,這樣的好簪,只用一斗米便可換到。」

    而承宮作為兩百石的郎官,每日食俸都超過了五斗米,他們家再也不用過飢一頓飽一頓的貧苦日子了。

    到了中午,弟子們才得知消息陸續趕來,他們一部分拿着符節,去衛將軍萬脩軍中做了刀筆吏,也有幾人不甘心,決定兩年後再考一次。

    承宮自然沒忘了弟子們,讓他們去車上將滿載的好東西搬來分了。

    「筆墨,書簡,還有紙,好多紙!」弟子們讀到過魏王派發的宣傳冊,但目前產能有限,出了長安,紙張仍是稀罕玩意。

    五陵士人喜愛絲帛,太學弟子鍾情於「一聞就有丹青之味」的笨重竹簡,視紙張為賤物,認為它們不配承載好字好文章。

    但鄉野寒士卻不在乎,對一群常常只能在沙地上練字的窮人而言,豈會有太多奢求?

    妻子則哭笑不得,原來承宮俸祿的大頭,又投在這些東西上了,他們家的日子,往後也不一定能好過。

    弟子們在院中團團坐,好奇地問起宮中的一切——承宮等人被第五倫集中培訓月余,合格者方能外放到各官署郡縣「實習」。

    這月余學些什麼?莫非是揚子之學?

    承宮搖搖頭,他事先也沒想到,魏王口口聲聲要發揚先師遺學,但兩月期間卻無半分涉及,非要給他們學的東西取個名的話,姑且就暫時稱之為「五學」吧。

    「先是宗正第八矯出面,給吾等講了魏國立國之本!」

    「宗正在太學學的是尚書,他便從一首《五子之歌》講起。」

    妻子搖着頭去勺米做飯,丈夫剛回來,就又進入老師的角色了,不到天黑,他們是不捨得散的。

    「汝等知道《五子之歌》麼?」

    眾弟子面面相覷,還是家境最好,見識也較廣的一人答道:「出於《夏書》,乃是夏後太康失國,夏后氏五位公子敘述大禹的教導而寫了歌。」

    承宮頷首:「第一首歌,開篇便是這樣一句話。民可近,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!」

    」又曰:予臨兆民,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,為人上者,奈何不敬?這兩句是何意?」

    弟子們應道:「百姓可以親近,而不可輕視。人民為邦國之本,本固了國才能安寧。」

    「而大禹治理兆民,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着六匹馬;做君主的人,怎麼能不敬不怕人民呢?」

    「沒錯!」承宮拊掌:「魏王也曾親臨,自陳說,『余不止敬天與祖宗,還敬百姓;余不怕綠林、赤眉、諸位,只怕一件事,那就是億兆斯民』!」

    敬畏人民,本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事,卻在改朝換代中一次次被遺忘。而第五倫如今重新將其提取出來,作為「五學」的開篇立意。

    這五子之歌也有意思,還有一段是「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今失厥道,亂其紀綱,乃厎(di)滅亡。」

    講的是陶唐氏本來有很廣大的土地,因為失德,敗壞綱常,導致滅亡。時人不是經常將劉氏漢朝視為唐堯的後裔麼?這不就對應上了。

    弟子們聽得津津有味,有一位在體制內的夫子就是好啊,說不定下一次文官考試,策論考的就是這些事。即便押題押不中,他們也能知曉朝廷的理念和動向,在策論時寫出合乎魏王心意的文章。

    而還有一堂讓承宮難以忘懷的課,是魏王巡視上林時,召集當地父老後,公開提及的。

    「大王說,民為邦本,農稼又為民本,是故古之聖賢,皆重農事。」

    「燧人氏鑽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悅之,使王天下。」

    「伏羲氏結羅網教人捕漁,養野獸以為牲畜。」

    「神農氏更不必言,耕種粟米,作陶治斤斧,制農具,以墾草莽,然後得五穀儲藏。」

    「是故能飽天下者,方為人皇!」

    經過這兩件事,承宮對魏王是越來越敬仰了,他也不遺餘力地將這些道理教給弟子們。

    而借着突出三皇以農為尊的故事,第五倫一下子把農官拔到了極高的地位,這也和承宮新得的差事有關。

    承宮回鄉頗為低調,沒有跟任何人說,他不喜歡官員父老相迎,故人前倨後恭的場面,仍換上了貧賤時的補丁衣裳,只雇了個車夫,趕着一輛單車回到武功縣。

    他家太小,連車棚都沒有,只能停靠在家旁大槐樹下,正好妻子聽到馬匹嘶鳴走出來一看,沒料到丈夫竟此時回來,驚得手裏的瓢都掉地上了,驚喜後卻又別過頭去擦起眼淚來。

    因為不少鄉中閒人都說,承宮考上郎官,得了富貴,再不會回來了!

    「時間緊,考完就入了宮,直到今日才得空歸家。」

    儘管仍穿着粗布衣裳,但承宮整個人精神氣質有了明顯變化,昔日的窮酸儒生,如今卻是魏王身邊的紅人。短暫溫存過後,承宮還給妻子頭上添了一根東市買的銀髮髻,上頭綴着一顆珍珠。

    承宮也不避諱此物來源:「聽說此乃漢宮之物,也不知是哪位美人、嬪妃所戴,魏王撤離長安時,有百姓進宮裏拿的,近來天下大飢,關中也糧食吃緊,這樣的好簪,只用一斗米便可換到。」

    而承宮作為兩百石的郎官,每日食俸都超過了五斗米,他們家再也不用過飢一頓飽一頓的貧苦日子了。

    到了中午,弟子們才得知消息陸續趕來,他們一部分拿着符節,去衛將軍萬脩軍中做了刀筆吏,也有幾人不甘心,決定兩年後再考一次。

    承宮自然沒忘了弟子們,讓他們去車上將滿載的好東西搬來分了。

    「筆墨,書簡,還有紙,好多紙!」弟子們讀到過魏王派發的宣傳冊,但目前產能有限,出了長安,紙張仍是稀罕玩意。

    五陵士人喜愛絲帛,太學弟子鍾情於「一聞就有丹青之味」的笨重竹簡,視紙張為賤物,認為它們不配承載好字好文章。

    但鄉野寒士卻不在乎,對一群常常只能在沙地上練字的窮人而言,豈會有太多奢求?

    妻子則哭笑不得,原來承宮俸祿的大頭,又投在這些東西上了,他們家的日子,往後也不一定能好過。

    弟子們在院中團團坐,好奇地問起宮中的一切——承宮等人被第五倫集中培訓月余,合格者方能外放到各官署郡縣「實習」。

    這月余學些什麼?莫非是揚子之學?

    承宮搖搖頭,他事先也沒想到,魏王口口聲聲要發揚先師遺學,但兩月期間卻無半分涉及,非要給他們學的東西取個名的話,姑且就暫時稱之為「五學」吧。

    「先是宗正第八矯出面,給吾等講了魏國立國之本!」

    「宗正在太學學的是尚書,他便從一首《五子之歌》講起。」

    妻子搖着頭去勺米做飯,丈夫剛回來,就又進入老師的角色了,不到天黑,他們是不捨得散的。

    「汝等知道《五子之歌》麼?」

    眾弟子面面相覷,還是家境最好,見識也較廣的一人答道:「出於《夏書》,乃是夏後太康失國,夏后氏五位公子敘述大禹的教導而寫了歌。」

    承宮頷首:「第一首歌,開篇便是這樣一句話。民可近,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!」

    」又曰:予臨兆民,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,為人上者,奈何不敬?這兩句是何意?」

    弟子們應道:「百姓可以親近,而不可輕視。人民為邦國之本,本固了國才能安寧。」

    「而大禹治理兆民,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着六匹馬;做君主的人,怎麼能不敬不怕人民呢?」

    「沒錯!」承宮拊掌:「魏王也曾親臨,自陳說,『余不止敬天與祖宗,還敬百姓;余不怕綠林、赤眉、諸位,只怕一件事,那就是億兆斯民』!」

    敬畏人民,本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事,卻在改朝換代中一次次被遺忘。而第五倫如今重新將其提取出來,作為「五學」的開篇立意。

    這五子之歌也有意思,還有一段是「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今失厥道,亂其紀綱,乃厎(di)滅亡。」

    講的是陶唐氏本來有很廣大的土地,因為失德,敗壞綱常,導致滅亡。時人不是經常將劉氏漢朝視為唐堯的後裔麼?這不就對應上了。

    弟子們聽得津津有味,有一位在體制內的夫子就是好啊,說不定下一次文官考試,策論考的就是這些事。即便押題押不中,他們也能知曉朝廷的理念和動向,在策論時寫出合乎魏王心意的文章。

    而還有一堂讓承宮難以忘懷的課,是魏王巡視上林時,召集當地父老後,公開提及的。

    「大王說,民為邦本,農稼又為民本,是故古之聖賢,皆重農事。」

    「燧人氏鑽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悅之,使王天下。」

    「伏羲氏結羅網教人捕漁,養野獸以為牲畜。」

    「神農氏更不必言,耕種粟米,作陶治斤斧,制農具,以墾草莽,然後得五穀儲藏。」

    「是故能飽天下者,方為人皇!」

    經過這兩件事,承宮對魏王是越來越敬仰了,他也不遺餘力地將這些道理教給弟子們。

    而借着突出三皇以農為尊的故事,第五倫一下子把農官拔到了極高的地位,這也和承宮新得的差事有關。

    承宮回鄉頗為低調,沒有跟任何人說,他不喜歡官員父老相迎,故人前倨後恭的場面,仍換上了貧賤時的補丁衣裳,只雇了個車夫,趕着一輛單車回到武功縣。

    他家太小,連車棚都沒有,只能停靠在家旁大槐樹下,正好妻子聽到馬匹嘶鳴走出來一看,沒料到丈夫竟此時回來,驚得手裏的瓢都掉地上了,驚喜後卻又別過頭去擦起眼淚來。

    因為不少鄉中閒人都說,承宮考上郎官,得了富貴,再不會回來了!

    「時間緊,考完就入了宮,直到今日才得空歸家。」

    儘管仍穿着粗布衣裳,但承宮整個人精神氣質有了明顯變化,昔日的窮酸儒生,如今卻是魏王身邊的紅人。短暫溫存過後,承宮還給妻子頭上添了一根東市買的銀髮髻,上頭綴着一顆珍珠。

    承宮也不避諱此物來源:「聽說此乃漢宮之物,也不知是哪位美人、嬪妃所戴,魏王撤離長安時,有百姓進宮裏拿的,近來天下大飢,關中也糧食吃緊,這樣的好簪,只用一斗米便可換到。」

    而承宮作為兩百石的郎官,每日食俸都超過了五斗米,他們家再也不用過飢一頓飽一頓的貧苦日子了。

    到了中午,弟子們才得知消息陸續趕來,他們一部分拿着符節,去衛將軍萬脩軍中做了刀筆吏,也有幾人不甘心,決定兩年後再考一次。

    承宮自然沒忘了弟子們,讓他們去車上將滿載的好東西搬來分了。

    「筆墨,書簡,還有紙,好多紙!」弟子們讀到過魏王派發的宣傳冊,但目前產能有限,出了長安,紙張仍是稀罕玩意。

    五陵士人喜愛絲帛,太學弟子鍾情於「一聞就有丹青之味」的笨重竹簡,視紙張為賤物,認為它們不配承載好字好文章。

    但鄉野寒士卻不在乎,對一群常常只能在沙地上練字的窮人而言,豈會有太多奢求?

    妻子則哭笑不得,原來承宮俸祿的大頭,又投在這些東西上了,他們家的日子,往後也不一定能好過。

    弟子們在院中團團坐,好奇地問起宮中的一切——承宮等人被第五倫集中培訓月余,合格者方能外放到各官署郡縣「實習」。

    這月余學些什麼?莫非是揚子之學?

    承宮搖搖頭,他事先也沒想到,魏王口口聲聲要發揚先師遺學,但兩月期間卻無半分涉及,非要給他們學的東西取個名的話,姑且就暫時稱之為「五學」吧。

    「先是宗正第八矯出面,給吾等講了魏國立國之本!」

    「宗正在太學學的是尚書,他便從一首《五子之歌》講起。」

    妻子搖着頭去勺米做飯,丈夫剛回來,就又進入老師的角色了,不到天黑,他們是不捨得散的。

    「汝等知道《五子之歌》麼?」

    眾弟子面面相覷,還是家境最好,見識也較廣的一人答道:「出於《夏書》,乃是夏後太康失國,夏后氏五位公子敘述大禹的教導而寫了歌。」

    承宮頷首:「第一首歌,開篇便是這樣一句話。民可近,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!」

    」又曰:予臨兆民,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,為人上者,奈何不敬?這兩句是何意?」

    弟子們應道:「百姓可以親近,而不可輕視。人民為邦國之本,本固了國才能安寧。」

    「而大禹治理兆民,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着六匹馬;做君主的人,怎麼能不敬不怕人民呢?」

    「沒錯!」承宮拊掌:「魏王也曾親臨,自陳說,『余不止敬天與祖宗,還敬百姓;余不怕綠林、赤眉、諸位,只怕一件事,那就是億兆斯民』!」

    敬畏人民,本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事,卻在改朝換代中一次次被遺忘。而第五倫如今重新將其提取出來,作為「五學」的開篇立意。

    這五子之歌也有意思,還有一段是「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今失厥道,亂其紀綱,乃厎(di)滅亡。」

    講的是陶唐氏本來有很廣大的土地,因為失德,敗壞綱常,導致滅亡。時人不是經常將劉氏漢朝視為唐堯的後裔麼?這不就對應上了。

    弟子們聽得津津有味,有一位在體制內的夫子就是好啊,說不定下一次文官考試,策論考的就是這些事。即便押題押不中,他們也能知曉朝廷的理念和動向,在策論時寫出合乎魏王心意的文章。

    而還有一堂讓承宮難以忘懷的課,是魏王巡視上林時,召集當地父老後,公開提及的。

    「大王說,民為邦本,農稼又為民本,是故古之聖賢,皆重農事。」

    「燧人氏鑽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悅之,使王天下。」

    「伏羲氏結羅網教人捕漁,養野獸以為牲畜。」

    「神農氏更不必言,耕種粟米,作陶治斤斧,制農具,以墾草莽,然後得五穀儲藏。」

    「是故能飽天下者,方為人皇!」

    經過這兩件事,承宮對魏王是越來越敬仰了,他也不遺餘力地將這些道理教給弟子們。

    而借着突出三皇以農為尊的故事,第五倫一下子把農官拔到了極高的地位,這也和承宮新得的差事有關。

    承宮回鄉頗為低調,沒有跟任何人說,他不喜歡官員父老相迎,故人前倨後恭的場面,仍換上了貧賤時的補丁衣裳,只雇了個車夫,趕着一輛單車回到武功縣。

    他家太小,連車棚都沒有,只能停靠在家旁大槐樹下,正好妻子聽到馬匹嘶鳴走出來一看,沒料到丈夫竟此時回來,驚得手裏的瓢都掉地上了,驚喜後卻又別過頭去擦起眼淚來。

    因為不少鄉中閒人都說,承宮考上郎官,得了富貴,再不會回來了!

    「時間緊,考完就入了宮,直到今日才得空歸家。」

    儘管仍穿着粗布衣裳,但承宮整個人精神氣質有了明顯變化,昔日的窮酸儒生,如今卻是魏王身邊的紅人。短暫溫存過後,承宮還給妻子頭上添了一根東市買的銀髮髻,上頭綴着一顆珍珠。

    承宮也不避諱此物來源:「聽說此乃漢宮之物,也不知是哪位美人、嬪妃所戴,魏王撤離長安時,有百姓進宮裏拿的,近來天下大飢,關中也糧食吃緊,這樣的好簪,只用一斗米便可換到。」

    而承宮作為兩百石的郎官,每日食俸都超過了五斗米,他們家再也不用過飢一頓飽一頓的貧苦日子了。

    到了中午,弟子們才得知消息陸續趕來,他們一部分拿着符節,去衛將軍萬脩軍中做了刀筆吏,也有幾人不甘心,決定兩年後再考一次。

    承宮自然沒忘了弟子們,讓他們去車上將滿載的好東西搬來分了。

    「筆墨,書簡,還有紙,好多紙!」弟子們讀到過魏王派發的宣傳冊,但目前產能有限,出了長安,紙張仍是稀罕玩意。

    五陵士人喜愛絲帛,太學弟子鍾情於「一聞就有丹青之味」的笨重竹簡,視紙張為賤物,認為它們不配承載好字好文章。

    但鄉野寒士卻不在乎,對一群常常只能在沙地上練字的窮人而言,豈會有太多奢求?

    妻子則哭笑不得,原來承宮俸祿的大頭,又投在這些東西上了,他們家的日子,往後也不一定能好過。

    弟子們在院中團團坐,好奇地問起宮中的一切——承宮等人被第五倫集中培訓月余,合格者方能外放到各官署郡縣「實習」。

    這月余學些什麼?莫非是揚子之學?

    承宮搖搖頭,他事先也沒想到,魏王口口聲聲要發揚先師遺學,但兩月期間卻無半分涉及,非要給他們學的東西取個名的話,姑且就暫時稱之為「五學」吧。

    「先是宗正第八矯出面,給吾等講了魏國立國之本!」

    「宗正在太學學的是尚書,他便從一首《五子之歌》講起。」

    妻子搖着頭去勺米做飯,丈夫剛回來,就又進入老師的角色了,不到天黑,他們是不捨得散的。

    「汝等知道《五子之歌》麼?」

    眾弟子面面相覷,還是家境最好,見識也較廣的一人答道:「出於《夏書》,乃是夏後太康失國,夏后氏五位公子敘述大禹的教導而寫了歌。」

    承宮頷首:「第一首歌,開篇便是這樣一句話。民可近,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!」

    」又曰:予臨兆民,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,為人上者,奈何不敬?這兩句是何意?」

    弟子們應道:「百姓可以親近,而不可輕視。人民為邦國之本,本固了國才能安寧。」

    「而大禹治理兆民,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着六匹馬;做君主的人,怎麼能不敬不怕人民呢?」

    「沒錯!」承宮拊掌:「魏王也曾親臨,自陳說,『余不止敬天與祖宗,還敬百姓;余不怕綠林、赤眉、諸位,只怕一件事,那就是億兆斯民』!」

    敬畏人民,本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事,卻在改朝換代中一次次被遺忘。而第五倫如今重新將其提取出來,作為「五學」的開篇立意。

    這五子之歌也有意思,還有一段是「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今失厥道,亂其紀綱,乃厎(di)滅亡。」

    講的是陶唐氏本來有很廣大的土地,因為失德,敗壞綱常,導致滅亡。時人不是經常將劉氏漢朝視為唐堯的後裔麼?這不就對應上了。

    弟子們聽得津津有味,有一位在體制內的夫子就是好啊,說不定下一次文官考試,策論考的就是這些事。即便押題押不中,他們也能知曉朝廷的理念和動向,在策論時寫出合乎魏王心意的文章。

    而還有一堂讓承宮難以忘懷的課,是魏王巡視上林時,召集當地父老後,公開提及的。

    「大王說,民為邦本,農稼又為民本,是故古之聖賢,皆重農事。」

    「燧人氏鑽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悅之,使王天下。」

    「伏羲氏結羅網教人捕漁,養野獸以為牲畜。」

    「神農氏更不必言,耕種粟米,作陶治斤斧,制農具,以墾草莽,然後得五穀儲藏。」

    「是故能飽天下者,方為人皇!」

    經過這兩件事,承宮對魏王是越來越敬仰了,他也不遺餘力地將這些道理教給弟子們。


    而借着突出三皇以農為尊的故事,第五倫一下子把農官拔到了極高的地位,這也和承宮新得的差事有關。

    承宮回鄉頗為低調,沒有跟任何人說,他不喜歡官員父老相迎,故人前倨後恭的場面,仍換上了貧賤時的補丁衣裳,只雇了個車夫,趕着一輛單車回到武功縣。

    他家太小,連車棚都沒有,只能停靠在家旁大槐樹下,正好妻子聽到馬匹嘶鳴走出來一看,沒料到丈夫竟此時回來,驚得手裏的瓢都掉地上了,驚喜後卻又別過頭去擦起眼淚來。

    因為不少鄉中閒人都說,承宮考上郎官,得了富貴,再不會回來了!

    「時間緊,考完就入了宮,直到今日才得空歸家。」

    儘管仍穿着粗布衣裳,但承宮整個人精神氣質有了明顯變化,昔日的窮酸儒生,如今卻是魏王身邊的紅人。短暫溫存過後,承宮還給妻子頭上添了一根東市買的銀髮髻,上頭綴着一顆珍珠。

    承宮也不避諱此物來源:「聽說此乃漢宮之物,也不知是哪位美人、嬪妃所戴,魏王撤離長安時,有百姓進宮裏拿的,近來天下大飢,關中也糧食吃緊,這樣的好簪,只用一斗米便可換到。」

    而承宮作為兩百石的郎官,每日食俸都超過了五斗米,他們家再也不用過飢一頓飽一頓的貧苦日子了。

    到了中午,弟子們才得知消息陸續趕來,他們一部分拿着符節,去衛將軍萬脩軍中做了刀筆吏,也有幾人不甘心,決定兩年後再考一次。

    承宮自然沒忘了弟子們,讓他們去車上將滿載的好東西搬來分了。

    「筆墨,書簡,還有紙,好多紙!」弟子們讀到過魏王派發的宣傳冊,但目前產能有限,出了長安,紙張仍是稀罕玩意。

    五陵士人喜愛絲帛,太學弟子鍾情於「一聞就有丹青之味」的笨重竹簡,視紙張為賤物,認為它們不配承載好字好文章。

    但鄉野寒士卻不在乎,對一群常常只能在沙地上練字的窮人而言,豈會有太多奢求?

    妻子則哭笑不得,原來承宮俸祿的大頭,又投在這些東西上了,他們家的日子,往後也不一定能好過。

    弟子們在院中團團坐,好奇地問起宮中的一切——承宮等人被第五倫集中培訓月余,合格者方能外放到各官署郡縣「實習」。

    這月余學些什麼?莫非是揚子之學?

    承宮搖搖頭,他事先也沒想到,魏王口口聲聲要發揚先師遺學,但兩月期間卻無半分涉及,非要給他們學的東西取個名的話,姑且就暫時稱之為「五學」吧。

    「先是宗正第八矯出面,給吾等講了魏國立國之本!」

    「宗正在太學學的是尚書,他便從一首《五子之歌》講起。」

    妻子搖着頭去勺米做飯,丈夫剛回來,就又進入老師的角色了,不到天黑,他們是不捨得散的。

    「汝等知道《五子之歌》麼?」

    眾弟子面面相覷,還是家境最好,見識也較廣的一人答道:「出於《夏書》,乃是夏後太康失國,夏后氏五位公子敘述大禹的教導而寫了歌。」

    承宮頷首:「第一首歌,開篇便是這樣一句話。民可近,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!」

    」又曰:予臨兆民,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,為人上者,奈何不敬?這兩句是何意?」

    弟子們應道:「百姓可以親近,而不可輕視。人民為邦國之本,本固了國才能安寧。」

    「而大禹治理兆民,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着六匹馬;做君主的人,怎麼能不敬不怕人民呢?」

    「沒錯!」承宮拊掌:「魏王也曾親臨,自陳說,『余不止敬天與祖宗,還敬百姓;余不怕綠林、赤眉、諸位,只怕一件事,那就是億兆斯民』!」

    敬畏人民,本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事,卻在改朝換代中一次次被遺忘。而第五倫如今重新將其提取出來,作為「五學」的開篇立意。

    這五子之歌也有意思,還有一段是「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今失厥道,亂其紀綱,乃厎(di)滅亡。」

    講的是陶唐氏本來有很廣大的土地,因為失德,敗壞綱常,導致滅亡。時人不是經常將劉氏漢朝視為唐堯的後裔麼?這不就對應上了。

    弟子們聽得津津有味,有一位在體制內的夫子就是好啊,說不定下一次文官考試,策論考的就是這些事。即便押題押不中,他們也能知曉朝廷的理念和動向,在策論時寫出合乎魏王心意的文章。

    而還有一堂讓承宮難以忘懷的課,是魏王巡視上林時,召集當地父老後,公開提及的。

    「大王說,民為邦本,農稼又為民本,是故古之聖賢,皆重農事。」

    「燧人氏鑽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悅之,使王天下。」

    「伏羲氏結羅網教人捕漁,養野獸以為牲畜。」

    「神農氏更不必言,耕種粟米,作陶治斤斧,制農具,以墾草莽,然後得五穀儲藏。」

    「是故能飽天下者,方為人皇!」

    經過這兩件事,承宮對魏王是越來越敬仰了,他也不遺餘力地將這些道理教給弟子們。

    而借着突出三皇以農為尊的故事,第五倫一下子把農官拔到了極高的地位,這也和承宮新得的差事有關。

    承宮回鄉頗為低調,沒有跟任何人說,他不喜歡官員父老相迎,故人前倨後恭的場面,仍換上了貧賤時的補丁衣裳,只雇了個車夫,趕着一輛單車回到武功縣。

    他家太小,連車棚都沒有,只能停靠在家旁大槐樹下,正好妻子聽到馬匹嘶鳴走出來一看,沒料到丈夫竟此時回來,驚得手裏的瓢都掉地上了,驚喜後卻又別過頭去擦起眼淚來。

    因為不少鄉中閒人都說,承宮考上郎官,得了富貴,再不會回來了!

    「時間緊,考完就入了宮,直到今日才得空歸家。」

    儘管仍穿着粗布衣裳,但承宮整個人精神氣質有了明顯變化,昔日的窮酸儒生,如今卻是魏王身邊的紅人。短暫溫存過後,承宮還給妻子頭上添了一根東市買的銀髮髻,上頭綴着一顆珍珠。

    承宮也不避諱此物來源:「聽說此乃漢宮之物,也不知是哪位美人、嬪妃所戴,魏王撤離長安時,有百姓進宮裏拿的,近來天下大飢,關中也糧食吃緊,這樣的好簪,只用一斗米便可換到。」

    而承宮作為兩百石的郎官,每日食俸都超過了五斗米,他們家再也不用過飢一頓飽一頓的貧苦日子了。

    到了中午,弟子們才得知消息陸續趕來,他們一部分拿着符節,去衛將軍萬脩軍中做了刀筆吏,也有幾人不甘心,決定兩年後再考一次。

    承宮自然沒忘了弟子們,讓他們去車上將滿載的好東西搬來分了。

    「筆墨,書簡,還有紙,好多紙!」弟子們讀到過魏王派發的宣傳冊,但目前產能有限,出了長安,紙張仍是稀罕玩意。

    五陵士人喜愛絲帛,太學弟子鍾情於「一聞就有丹青之味」的笨重竹簡,視紙張為賤物,認為它們不配承載好字好文章。

    但鄉野寒士卻不在乎,對一群常常只能在沙地上練字的窮人而言,豈會有太多奢求?

    妻子則哭笑不得,原來承宮俸祿的大頭,又投在這些東西上了,他們家的日子,往後也不一定能好過。

    弟子們在院中團團坐,好奇地問起宮中的一切——承宮等人被第五倫集中培訓月余,合格者方能外放到各官署郡縣「實習」。

    這月余學些什麼?莫非是揚子之學?

    承宮搖搖頭,他事先也沒想到,魏王口口聲聲要發揚先師遺學,但兩月期間卻無半分涉及,非要給他們學的東西取個名的話,姑且就暫時稱之為「五學」吧。

    「先是宗正第八矯出面,給吾等講了魏國立國之本!」

    「宗正在太學學的是尚書,他便從一首《五子之歌》講起。」

    妻子搖着頭去勺米做飯,丈夫剛回來,就又進入老師的角色了,不到天黑,他們是不捨得散的。

    「汝等知道《五子之歌》麼?」

    眾弟子面面相覷,還是家境最好,見識也較廣的一人答道:「出於《夏書》,乃是夏後太康失國,夏后氏五位公子敘述大禹的教導而寫了歌。」

    承宮頷首:「第一首歌,開篇便是這樣一句話。民可近,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!」

    」又曰:予臨兆民,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,為人上者,奈何不敬?這兩句是何意?」

    弟子們應道:「百姓可以親近,而不可輕視。人民為邦國之本,本固了國才能安寧。」

    「而大禹治理兆民,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着六匹馬;做君主的人,怎麼能不敬不怕人民呢?」

    「沒錯!」承宮拊掌:「魏王也曾親臨,自陳說,『余不止敬天與祖宗,還敬百姓;余不怕綠林、赤眉、諸位,只怕一件事,那就是億兆斯民』!」

    敬畏人民,本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事,卻在改朝換代中一次次被遺忘。而第五倫如今重新將其提取出來,作為「五學」的開篇立意。

    這五子之歌也有意思,還有一段是「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今失厥道,亂其紀綱,乃厎(di)滅亡。」

    講的是陶唐氏本來有很廣大的土地,因為失德,敗壞綱常,導致滅亡。時人不是經常將劉氏漢朝視為唐堯的後裔麼?這不就對應上了。

    弟子們聽得津津有味,有一位在體制內的夫子就是好啊,說不定下一次文官考試,策論考的就是這些事。即便押題押不中,他們也能知曉朝廷的理念和動向,在策論時寫出合乎魏王心意的文章。

    而還有一堂讓承宮難以忘懷的課,是魏王巡視上林時,召集當地父老後,公開提及的。

    「大王說,民為邦本,農稼又為民本,是故古之聖賢,皆重農事。」

    「燧人氏鑽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悅之,使王天下。」

    「伏羲氏結羅網教人捕漁,養野獸以為牲畜。」

    「神農氏更不必言,耕種粟米,作陶治斤斧,制農具,以墾草莽,然後得五穀儲藏。」

    「是故能飽天下者,方為人皇!」

    經過這兩件事,承宮對魏王是越來越敬仰了,他也不遺餘力地將這些道理教給弟子們。

    而借着突出三皇以農為尊的故事,第五倫一下子把農官拔到了極高的地位,這也和承宮新得的差事有關。

    承宮回鄉頗為低調,沒有跟任何人說,他不喜歡官員父老相迎,故人前倨後恭的場面,仍換上了貧賤時的補丁衣裳,只雇了個車夫,趕着一輛單車回到武功縣。

    他家太小,連車棚都沒有,只能停靠在家旁大槐樹下,正好妻子聽到馬匹嘶鳴走出來一看,沒料到丈夫竟此時回來,驚得手裏的瓢都掉地上了,驚喜後卻又別過頭去擦起眼淚來。

    因為不少鄉中閒人都說,承宮考上郎官,得了富貴,再不會回來了!

    「時間緊,考完就入了宮,直到今日才得空歸家。」

    儘管仍穿着粗布衣裳,但承宮整個人精神氣質有了明顯變化,昔日的窮酸儒生,如今卻是魏王身邊的紅人。短暫溫存過後,承宮還給妻子頭上添了一根東市買的銀髮髻,上頭綴着一顆珍珠。

    承宮也不避諱此物來源:「聽說此乃漢宮之物,也不知是哪位美人、嬪妃所戴,魏王撤離長安時,有百姓進宮裏拿的,近來天下大飢,關中也糧食吃緊,這樣的好簪,只用一斗米便可換到。」

    而承宮作為兩百石的郎官,每日食俸都超過了五斗米,他們家再也不用過飢一頓飽一頓的貧苦日子了。

    到了中午,弟子們才得知消息陸續趕來,他們一部分拿着符節,去衛將軍萬脩軍中做了刀筆吏,也有幾人不甘心,決定兩年後再考一次。

    承宮自然沒忘了弟子們,讓他們去車上將滿載的好東西搬來分了。

    「筆墨,書簡,還有紙,好多紙!」弟子們讀到過魏王派發的宣傳冊,但目前產能有限,出了長安,紙張仍是稀罕玩意。

    五陵士人喜愛絲帛,太學弟子鍾情於「一聞就有丹青之味」的笨重竹簡,視紙張為賤物,認為它們不配承載好字好文章。

    但鄉野寒士卻不在乎,對一群常常只能在沙地上練字的窮人而言,豈會有太多奢求?

    妻子則哭笑不得,原來承宮俸祿的大頭,又投在這些東西上了,他們家的日子,往後也不一定能好過。

    弟子們在院中團團坐,好奇地問起宮中的一切——承宮等人被第五倫集中培訓月余,合格者方能外放到各官署郡縣「實習」。

    這月余學些什麼?莫非是揚子之學?

    承宮搖搖頭,他事先也沒想到,魏王口口聲聲要發揚先師遺學,但兩月期間卻無半分涉及,非要給他們學的東西取個名的話,姑且就暫時稱之為「五學」吧。

    「先是宗正第八矯出面,給吾等講了魏國立國之本!」

    「宗正在太學學的是尚書,他便從一首《五子之歌》講起。」

    妻子搖着頭去勺米做飯,丈夫剛回來,就又進入老師的角色了,不到天黑,他們是不捨得散的。

    「汝等知道《五子之歌》麼?」

    眾弟子面面相覷,還是家境最好,見識也較廣的一人答道:「出於《夏書》,乃是夏後太康失國,夏后氏五位公子敘述大禹的教導而寫了歌。」

    承宮頷首:「第一首歌,開篇便是這樣一句話。民可近,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!」

    」又曰:予臨兆民,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,為人上者,奈何不敬?這兩句是何意?」

    弟子們應道:「百姓可以親近,而不可輕視。人民為邦國之本,本固了國才能安寧。」

    「而大禹治理兆民,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着六匹馬;做君主的人,怎麼能不敬不怕人民呢?」

    「沒錯!」承宮拊掌:「魏王也曾親臨,自陳說,『余不止敬天與祖宗,還敬百姓;余不怕綠林、赤眉、諸位,只怕一件事,那就是億兆斯民』!」

    敬畏人民,本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事,卻在改朝換代中一次次被遺忘。而第五倫如今重新將其提取出來,作為「五學」的開篇立意。

    這五子之歌也有意思,還有一段是「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今失厥道,亂其紀綱,乃厎(di)滅亡。」

    講的是陶唐氏本來有很廣大的土地,因為失德,敗壞綱常,導致滅亡。時人不是經常將劉氏漢朝視為唐堯的後裔麼?這不就對應上了。

    弟子們聽得津津有味,有一位在體制內的夫子就是好啊,說不定下一次文官考試,策論考的就是這些事。即便押題押不中,他們也能知曉朝廷的理念和動向,在策論時寫出合乎魏王心意的文章。

    而還有一堂讓承宮難以忘懷的課,是魏王巡視上林時,召集當地父老後,公開提及的。

    「大王說,民為邦本,農稼又為民本,是故古之聖賢,皆重農事。」

    「燧人氏鑽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悅之,使王天下。」

    「伏羲氏結羅網教人捕漁,養野獸以為牲畜。」

    「神農氏更不必言,耕種粟米,作陶治斤斧,制農具,以墾草莽,然後得五穀儲藏。」

    「是故能飽天下者,方為人皇!」

    經過這兩件事,承宮對魏王是越來越敬仰了,他也不遺餘力地將這些道理教給弟子們。

    而借着突出三皇以農為尊的故事,第五倫一下子把農官拔到了極高的地位,這也和承宮新得的差事有關。

    承宮回鄉頗為低調,沒有跟任何人說,他不喜歡官員父老相迎,故人前倨後恭的場面,仍換上了貧賤時的補丁衣裳,只雇了個車夫,趕着一輛單車回到武功縣。

    他家太小,連車棚都沒有,只能停靠在家旁大槐樹下,正好妻子聽到馬匹嘶鳴走出來一看,沒料到丈夫竟此時回來,驚得手裏的瓢都掉地上了,驚喜後卻又別過頭去擦起眼淚來。

    因為不少鄉中閒人都說,承宮考上郎官,得了富貴,再不會回來了!

    「時間緊,考完就入了宮,直到今日才得空歸家。」

    儘管仍穿着粗布衣裳,但承宮整個人精神氣質有了明顯變化,昔日的窮酸儒生,如今卻是魏王身邊的紅人。短暫溫存過後,承宮還給妻子頭上添了一根東市買的銀髮髻,上頭綴着一顆珍珠。

    承宮也不避諱此物來源:「聽說此乃漢宮之物,也不知是哪位美人、嬪妃所戴,魏王撤離長安時,有百姓進宮裏拿的,近來天下大飢,關中也糧食吃緊,這樣的好簪,只用一斗米便可換到。」

    而承宮作為兩百石的郎官,每日食俸都超過了五斗米,他們家再也不用過飢一頓飽一頓的貧苦日子了。

    到了中午,弟子們才得知消息陸續趕來,他們一部分拿着符節,去衛將軍萬脩軍中做了刀筆吏,也有幾人不甘心,決定兩年後再考一次。

    承宮自然沒忘了弟子們,讓他們去車上將滿載的好東西搬來分了。

    「筆墨,書簡,還有紙,好多紙!」弟子們讀到過魏王派發的宣傳冊,但目前產能有限,出了長安,紙張仍是稀罕玩意。

    五陵士人喜愛絲帛,太學弟子鍾情於「一聞就有丹青之味」的笨重竹簡,視紙張為賤物,認為它們不配承載好字好文章。

    但鄉野寒士卻不在乎,對一群常常只能在沙地上練字的窮人而言,豈會有太多奢求?

    妻子則哭笑不得,原來承宮俸祿的大頭,又投在這些東西上了,他們家的日子,往後也不一定能好過。

    弟子們在院中團團坐,好奇地問起宮中的一切——承宮等人被第五倫集中培訓月余,合格者方能外放到各官署郡縣「實習」。

    這月余學些什麼?莫非是揚子之學?

    承宮搖搖頭,他事先也沒想到,魏王口口聲聲要發揚先師遺學,但兩月期間卻無半分涉及,非要給他們學的東西取個名的話,姑且就暫時稱之為「五學」吧。

    「先是宗正第八矯出面,給吾等講了魏國立國之本!」

    「宗正在太學學的是尚書,他便從一首《五子之歌》講起。」

    妻子搖着頭去勺米做飯,丈夫剛回來,就又進入老師的角色了,不到天黑,他們是不捨得散的。

    「汝等知道《五子之歌》麼?」

    眾弟子面面相覷,還是家境最好,見識也較廣的一人答道:「出於《夏書》,乃是夏後太康失國,夏后氏五位公子敘述大禹的教導而寫了歌。」

    承宮頷首:「第一首歌,開篇便是這樣一句話。民可近,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!」

    」又曰:予臨兆民,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,為人上者,奈何不敬?這兩句是何意?」

    弟子們應道:「百姓可以親近,而不可輕視。人民為邦國之本,本固了國才能安寧。」

    「而大禹治理兆民,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着六匹馬;做君主的人,怎麼能不敬不怕人民呢?」

    「沒錯!」承宮拊掌:「魏王也曾親臨,自陳說,『余不止敬天與祖宗,還敬百姓;余不怕綠林、赤眉、諸位,只怕一件事,那就是億兆斯民』!」

    敬畏人民,本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事,卻在改朝換代中一次次被遺忘。而第五倫如今重新將其提取出來,作為「五學」的開篇立意。

    這五子之歌也有意思,還有一段是「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今失厥道,亂其紀綱,乃厎(di)滅亡。」

    講的是陶唐氏本來有很廣大的土地,因為失德,敗壞綱常,導致滅亡。時人不是經常將劉氏漢朝視為唐堯的後裔麼?這不就對應上了。

    弟子們聽得津津有味,有一位在體制內的夫子就是好啊,說不定下一次文官考試,策論考的就是這些事。即便押題押不中,他們也能知曉朝廷的理念和動向,在策論時寫出合乎魏王心意的文章。

    而還有一堂讓承宮難以忘懷的課,是魏王巡視上林時,召集當地父老後,公開提及的。

    「大王說,民為邦本,農稼又為民本,是故古之聖賢,皆重農事。」

    「燧人氏鑽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悅之,使王天下。」

    「伏羲氏結羅網教人捕漁,養野獸以為牲畜。」

    「神農氏更不必言,耕種粟米,作陶治斤斧,制農具,以墾草莽,然後得五穀儲藏。」

    「是故能飽天下者,方為人皇!」

    經過這兩件事,承宮對魏王是越來越敬仰了,他也不遺餘力地將這些道理教給弟子們。

    而借着突出三皇以農為尊的故事,第五倫一下子把農官拔到了極高的地位,這也和承宮新得的差事有關。

    測試廣告2



  
相關:  漢闕  秦吏  新書  春秋我為王  新書七月新番  戰國明月    人族鎮守使  逐仚  名偵探世界的武者  如果時光倒流  
(快捷鍵←)上一章 ↓返回最新章節↓ 下一章 (快捷鍵→)
 
版權聲明: po18文學網新書第五倫王莽劉秀第378章 五學所有小說、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,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,請立即和我們聯繫,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,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。
最新小說地圖
搜"新書第五倫王莽劉秀"
360搜"新書第五倫王莽劉秀"
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
0.0313s 4.0615M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