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的空氣很清新,劉繼興卻很冷靜,因為從睜開眼睛,便檢視了自己的身體,沒有出現絲毫的異常和不適。這是和夏輕候、楊炯、師吾幾個人在一起之後,自然養成了的習慣。
說明自己現在是很安全的,至少沒有人要對自己不利。而極目透過雕花格窗望外看去,鬱鬱蔥蔥的古樹蒼翠,隱現旁邊的樓閣亭榭,這裏應該是一個很清靜的地方。
深深的呼吸之後,感覺空氣里那元氣都比較濃厚,不但空氣清新舒適,就是耳邊也聽不到嘈雜的人聲。這裏顯然是一處遠離人群,某個修真或者隱居的去處。
天天住在皇宮那種高大上的環境裏,劉繼興的眼力自然不是後世現代社會時可比,一眼便看出這些雕花的窗格,和屋裏古香古色的家俬,都不是這個時代現代所做。按照這麼說來,在這裏居住的人,或者這裏的原來的主人,肯定已經是生活了很久了。
不說這些古香古色的家具,就是自己剛剛躺着的那張玉石床,雖然不知道玉質是什麼,但是光那沒有雜質的塊頭,都已經令人膛目結舌。劉繼興現在還算一地的帝王,在興王府的皇宮都沒有見過,可以想像一下這裏的主人,一定不是常人了。
這塊玉石也就算了,還有玉石下面的基座,更令劉繼興感覺到格外的震撼。那都是用一根罕見的金絲黑楠陰沉木做托座擺放,劉繼興御書房也有一塊金絲黑楠陰沉木,不過只有手臂前臂大小,據說是高祖皇帝劉岩搜集回來的,也是他的最愛之一。
劉繼興之所以震撼,那是因為劉岩雖然喜歡那塊陰沉木,居然不讓它陪葬,而是留給了自己的繼任者。據說這種陰沉木可以凝神靜氣,是最好的安神的之物。小小的一塊陰沉木,做皇帝的當成了至寶,說明它已經不僅僅是稀罕物的存在。而這裏這麼大的一塊,居然只是用來做玉石基座!這是需要什麼樣的手筆,才能有這麼大氣的場景?
看到這裏古雅的環境,劉繼興心裏一點都不擔心,反而有種驟然放鬆了的感覺。
自從在羅浮山被道尊施真人救醒已來,先是經歷了回宮的刺殺,雖然波瀾不驚的回到興王府,卻也讓劉繼興明白了,自己的小命隨時要保重。
回到興王府之後,便是看到皇家權位的勾心鬥角。劉繼興倒不是擔心自己的生存,而是在考慮自己以後該何去何從。如果只是自暴自棄的享受生活,劉繼興確實可以舒舒服服的活到三四十歲,趙匡胤的隊伍殺到興王府來。
但是劉繼興不甘於這樣的生活,雖然不說自己的能力有多大,到時候要統一整個中原,至少也該讓這嶺南的百姓過的好一點吧!於是劉繼興便自己飛快的規劃了一系列的計劃,憑藉着自己剛剛得到的儲君身份,一一安排了下去。
可是接着便在興王府遇到了難題,劉繼興差點便忽略了衛王劉繼興的臭名聲,在興王府遇到了重重的阻力。當然也是因為這種阻力,使得劉繼興順利的登上了皇位。也真正的見識到了劉晟的手段,和這個時代的人生存的方式,為了讓自己後代繼承權利的殘酷。
劉繼興對於當初道尊決定對自己的全力支持,認為是道家在發展幾百年以來,在尋找一種真正的修行的突破。因為以道尊如今的手段和聲望來說,在中原各個割據勢力之間,支持誰都是一樣的道理。就像後世史書所載,陳摶便是支持趙匡胤的有名的道家名人。
而自己顯然便是道尊的試驗品,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情況,道尊顯然比誰都明白自己身體的狀態。還有便是自己在羅浮山和他的論道,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,和來自於後世的道家經驗,無疑確定了道尊支持自己的理由。
別人不知道自己和道尊究竟聊了什麼,劉繼興自己卻是知道的清清楚楚,自己當時不但把道家在宋朝時的集大成內外金丹理論,和後世有名的道家張三丰的太極原理對他簡單提及,這已經足夠這位五代的神仙喝一壺的了。
道尊堅定的要幫助自己,讚不絕口的稱讚自己有慧根。劉繼興也明白這個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,自己客氣一點來說,就好比是這個時代的一個機械人。被道尊這個科學家發明了之後,發現還不太了解這個機械人的性能和效果,於是便拿來做實驗。
經過前期的實驗之後,最後發現自己這個機械人還比較耐用,自然便大膽的搗鼓各種實驗。劉繼興甚至惡意的想過,自己如今的狀態和以後的結果,就是道尊這個發明家都不知道。於是劉繼興繼續反覆的進行着各種實驗,夏輕候則是這個實驗的操作者。
劉繼興對這些都有些無所謂了,因為自己能夠在這個時代生存,比誰都明白自己生存的意義,和能夠生存的基礎在哪裏。自己完全可以利用南漢朝廷這個平台,盡情瀟灑的好好玩一把。
可是如果自己單純的只會利用這個平台享受,結局一定會和歷史上的劉鋹一樣。劉繼興雖然沒有想過要改變歷史的結局,但是至少也不要讓自己和劉鋹一樣狼狽。如今自己的格局已經在發生改變,還有和道尊道門這個巨大的助力,可以讓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和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。
不管最後的結局會如何,這都不是劉繼興心中所想的重點,劉繼興心中所想的,乃是當初回到興王府的那個晚上,明白了自己的狀況和天下的大局之後。感覺到權利離自己是如此的近,生命的脆弱同樣離自己如此的近。
要想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,就必須有自己的理想和計劃。如果能夠好好的生存下去,自己又該做一些什麼呢!
當時回到興王府之後,夏輕候雖然沒有推心置腹的和自己交流,李抑幾個人人卻被自己唬住,旁敲側擊的問出了許多的事情來。劉繼興也知道了當時的形勢,自己在興王府安全決定沒有問題。最關鍵的便是和自己爭奪儲位的兄弟,還有便是如何解決衛王臭名昭著的名聲,最後才是嶺南政權最後的結局。
劉繼興反覆的思考之後,便決定自己還是做一個聰明的糊塗人,表面和當初不做大的改變,暗地裏卻按照自己的計劃進行改變。接着在當時看似簡單,其實頗為錯綜複雜的環境之下,能夠馬上確定劉繼興自己的地位,便是因為劉繼興的主動出擊。
因為回到興王府之後,在安排進宮見便宜老子劉晟的時候,劉繼興便完全的依託了道尊的名義。劉繼興不知道道尊真正的威力,但是看到劉晟居然毫不猶豫的相信自己的話,終於明白了神棍在這個時代大行其道的原因。心裏在稍作權衡之後,便大膽的對劉晟說出了自己的理想。
果然這一語中的的言談當中,讓已經在垂死掙扎線上的劉晟,看到了劉家在自己手裏的希望,也看到了自己未能完成的理想。他可以說是在自己父親劉岩雄威下長大,雖然自己也有心振興嶺南,可惜偏偏自己不夠父親的份量。
開疆裂土是劉晟一生的希望,文他不具父親那般大氣,武自己父親是天下第一,時機更沒有父親那般得天獨厚。劉晟雖然也在馬楚手裏奪得了幾州之地,卻因為身體的原因,再難以在自己任上寸進。
如今突然看到自己兒子雄心勃勃,而且居然還有道統至尊的大力支持,劉晟仿佛臨死之人看到了佛祖一樣,居然格外的亢奮了起來。但是作為久經政權爭奪的劉晟,更明白這一路的兇險。知道嶺南肯定會在劉繼興手裏裂變,但是需要一系列的前提。
於是,他不但大力的支持劉繼興進行改革,而且讓劉繼興以儲君的身份,代表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方便做的事情。提早樹立劉繼興的威信,也同時建立自己的勢力。
霸刀潘崇徹可能就是看清了這一點,知道自己的外甥桂王劉璇興沒有了希望,於是他聰明的選擇了默認。至於劉繼興後來登基之後,潘崇徹做出了配合,那是因為看到了劉繼興身邊有了氣候。劉晟似乎也更了解潘崇徹,所以才讓劉繼興給了潘崇徹面子。
劉晟為了劉繼興能夠順利的掌權,不惜大肆血洗興王府和嶺南朝廷官場。一來把所有的罪惡都攬到了自己身上,二來也肅清了所有可能對劉繼興皇位造成威脅的人。最終從朝廷把火再次燒到了皇室,哪怕是不惜引蛇出洞,和自己堂兄劉宏達同歸於盡,也給劉繼興剷除了最後的威脅。
劉晟的決定使得劉繼興還沒有登基上位,便已經開始實施了自己的計劃,許多人還沒有明白的時候,劉繼興已經對自己的計劃有了先機的行動。
作為像楊炯、師吾這種級別的人物,當世有幾人能夠馴服,卻都因為劉繼興的奇才而逐漸的心甘情願。有人可能感覺楊炯和師吾是為了感激劉岩當日的指點,兩個人自己卻知道,那是因為在劉繼興身上看到了劉岩的影子。劉繼興知道這是自己今天如此輕鬆的主要原因,也是自己當初決定進行計劃的主要原因。
確實劉繼興所實施的一系列的行動,不說普通人能夠理解,就是楊炯和師吾都想不到。就好像事先成立的密黨,後來召集訓練的綠營特種兵,還有培養人才的東關軍院等等。
劉繼興的每一個設定,都超出了這個時代的範疇。利用後世好的經驗和技巧,配合這個時代超強的技擊格鬥。洞徹先機的運籌帷幄,和了如指掌的人情世故,讓大家不得不相信劉繼興得到了神助。
一路走來,很少有人能夠理解劉繼興,不知道劉繼興心中的苦,和劉繼興心中的孤獨,哪怕是劉繼興如今最疼的幾個女人。這個屬於自己心裏的秘密,也許在這一世會帶到棺材裏去,劉繼興都不會傻到和別人去分享自己。
也是因為這種發自內心的孤獨,讓劉繼興的心裏多了許多的旁人無法理解的心情,和讓人忌諱莫深的冷靜。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,卻承受着許多及冠之年,還要強大的責任。更展現着許多成年人所遠遠不及的思維,別人很難理解和揣測。
劉繼興感覺自己很累,是真的很累,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傾訴,傾訴自己內心的秘密。
哪怕天天錦衣玉食,哪怕天天美女香車,都無法讓劉繼興釋懷。但是極為難得的是,隨着自己對道家秘笈的修煉,隨着對雙修**精深的感悟和理解,劉繼興居然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另外一扇窗!
原來,這個世界還有一種奇緣,那便是修真長生!
如果是以前的話,劉繼興一定會認為是有人痴人說夢,或者認為是有人對信仰的痴狂。可是自從自己靈魂穿越以來,自己得到了道尊的洗髓伐經,再加上看到了世上修行者眾多,而自己居然也獲得了修行的法門,劉繼興的心境有了一絲動搖的希望。
尤其是現在,對於真正的劉繼興來說,感覺卻是更重要。因為劉繼興在自己身上,都看到了巨大的希望。如果放在後世的現代社會,說某個人身上有真氣,純屬扯淡和特異功能,可是如今自己身上可是真正的有強大的實力真氣。
飛葉摘花草上飛,這還是小乘的先天,到了最佳境界據說可以御風飛行。這次和夏輕候、高陽翾同行,劉繼興真正見識了什麼叫輕功提縱術,完全超出了後世物理原理,所能理解的範疇了。
雖然不知道這種算不算是修真,但是自己通過這種修行,以及吸收空氣中的元素,真的能夠感受到空氣中的生命,或者說天地間萬物的生命氣息。
這是一種微妙的感覺,哪怕當初被道尊洗髓伐經,拓寬了自己渾身的經脈,劉繼興都沒有太大的感覺。可是此刻的劉繼興,卻隨着體內真氣的不斷充盈,隨着呼吸和天地間的融合,隨着體內真氣質的轉變,劉繼興的視野完全不同了,似乎隱約的捕捉到了另外一片天地。
看到了風兒輕輕拂過樹葉,樹葉輕輕搖擺沙沙作響,似乎發出了悅耳的歡呼聲。因為空氣中的元氣,正瀰漫在天地之間,隨着風兒的輕輕拂動和催進,那些樹葉居然正在吸收那些元氣。
劉繼興更是清晰的感受到,在一片樹葉上有一隻小小的甲蟲,它正孜孜不倦的咬着樹葉,似乎永遠吃不飽一樣。可是當這股微風輕輕拂過的時候,它居然把動作停止了下來。
雖然沒有親眼看到這隻甲蟲,可是在劉繼興的腦海里,卻似乎清晰的看到,它用自己的前肢擦了擦醜陋的嘴巴,滿意的抬起身子感受風中的營養,然後張開嘴巴吸收着空氣中的元氣。
它似乎陶醉的在吸收着這天地間的元氣,身子在樹葉上歡快的輕輕擺動。雖然也許它不懂的這元氣的作用,可是它還是在本能的吸收着這天地間的營養,和這對它有莫大造化的精華。
劉繼興驚訝莫名的感受着這一切,遠處的亭閣里的人,那人靜坐的神態一條小溪里的流水,水裏搖動歡快的魚兒,甚至魚兒親近水草的動靜,劉繼興都感受得清清楚楚。
這一切太奇妙了,就好像停留在此刻,劉繼興的腦海里的變化,同時看到了一片樹葉尖上,有一滴晶瑩剔透的水珠。它在陽光的照射之下,正煥發着七彩絢麗的世界,在那裏點綴着自己的輝煌,和輝映着陽光的燦爛。
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,如此的多姿多彩,又如此的神秘令人神往?
驀然似乎醒來,劉繼興才發現自己又睜開了眼睛,還是站在那格窗之前,似乎剛才的景象只是做了一場夢一般。向外望去,自己一對眼睛卻是格外的清明,果然還如剛剛所見的一樣,幾丈之外的物事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劉繼興知道在自己身上發生了微妙的事情,心裏雖然隱隱猜到了什麼,但是因為沒有人來給自己證實,雖然心中驚喜不已,但是劉繼興還是慢慢讓自己淡定了下來。
如今這裏是什麼地方已經不重要,重要的是自己是怎麼來到了這裏的。還有自己為什麼身上,突然會發生如此奇妙的變化。當然還有更多的疑問,花蕊究竟去了哪裏,夏輕候和高陽翾去了哪裏!
在這裏自己居然感應不到,夏輕候和高陽翾的存在,不說高陽翾是不是真的緊要自己,至少夏輕候不會隨意放鬆自己才對。這讓劉繼興有些驚訝,當日自己雖然還沒有達到感應整個皇宮的能力,但是平時在興王府的時候,兩三百米範圍內的動靜,自己還是可以隨意捕捉到的。
此刻雖然自己遠視的距離似乎沒有增加,可是令劉繼興自己震撼的便是,自己可以清清楚楚看清幾十米內的東西。比如窗外幾十米外的一株松樹枝上,有一隻青色的螳螂,自己居然可以看清它肢體上的倒刺。如若是以前的話,劉繼興最多也就是看清四五米之外。
劉繼興心中的震撼難以形容,欣喜自然也免不了,這種事情不管如何,肯定是好事居多。雖然自己難以理解,一時也想不明白,還不如不去思考。等到何時見到夏輕候,或者道尊的時候再問問也不遲。
外面應該是午時過後了,來到這個世界之後,加上原來劉繼興這具身體掌握的知識,現在的劉繼興看着外面的光線,大概估算到了此刻的時間。
看着自己身上穿着寬鬆的麻衣,顯然便是有人給自己換過,劉繼興也難得去想。看看衣服還算舒服,劉繼興踱步隨心,大搖大擺的走出了這間臥室,來到了外面庭院。
劉繼興卻是不知道,自己本來便因為真氣充盈,早就達到了先天境界極高的層次,但是因為心境遠遠不夠,所以一直在境界上沒有再次的突破。
而人性本來具有佛性,劉繼興如今不缺什麼東西,加上體內真氣已經質變,其實已經再次在無意中突破了境界。如果讓另外的修行者知道了,只會扼腕興嘆的說,當真是同人不同命啊!因為普通人沉迷於世俗的想法,以及來自於內心的**,所以大家都變得不自覺的貪婪,影響了人們正常的覺悟。
當然,如果人們覺悟到這些觀念,還有這些自己的想法都不是真實的,也不是世界萬物本性的體現,那麼人們就都會達到覺悟的最高境界了。而劉繼興便是幾乎無欲無求,在這自然清靜的環境當中體會了,突然做出了突破。
正如追求天道路上的證悟!天自來便是自然的,而人只是這自然中的一部分而已。
道門至尊莊子有言:有人,天也有天,亦天也!
天人本來便是合一的,但是因為人類由於開智,自此便制定了所謂了各種典章制度,還有各種各樣的道德規範。於是便讓人們喪失了本來的自然本性,變得和自然不協調,失去了天人合一的本能。
而至於人類修行追求天道,便是聖人所說的「絕聖棄智」。
只要能夠打碎這些限制人身的藩籬,把人類本來的人性從思維里解放出來,重新的歸於自然天地,達到一種「萬物與我為一體」的精神境界,想必這離天人合一,也就不過薄紙之間,或者就是這個層次的高度境界了。
天有天之道,天之道在於「始萬物」。
地有地之道,地之道在於「生萬物」。
人自然也有人之道,人之道在於「成萬物」。
劉繼興卻是不知道,自己在不知不覺當中,無意便和天地間混為了一體。讓自己成為了天地間的一份子,真正的成就了成萬物。如果當時夏輕候在場的話,只怕也會驚訝的目瞪口呆。
因為嚴格的說來,夏輕候現在也只是這個境界!而劉繼興卻在無意當中,成就了無數人一輩子的夢想。
天道曰陰陽,地道曰柔剛,人道曰仁義。天地人三者雖然看來各有其道,但是卻又相互呼應,相互聯繫。
歷代修行者便感知到,天地之道,乃是自然的生成原則。而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之道,則是實現天地之道的原則。這便真正的體現出了修行的真諦,那便是二者缺一不可。
天人合一!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0.0244s 3.9803MB